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9:01 点击次数:78
那份关于淮海战役的国民党军回忆录,送到刘伯承元帅北京新办公室的时候,正是他刚卸下军事学院工作,转任中央军委战略小组组长的日子。听说政协组织着昔日对手写回忆,元帅来了兴趣,让人赶紧送了一套来。他对那些老对手向来是尊重的,你看他以前甚至请过廖耀湘到南京军事学院去讲课,就想让学员们知道,打仗这门学问,学无止境,得好好钻研。
这一堆材料里,有一份特别抓住了刘帅的目光。那是杜聿明写的《淮海战役始末》。杜聿明是谁?徐州“剿总”里实际拍板的总指挥。他在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写下的这几万字,字里行间透着作为亲历者和最高指挥官的冷静回顾,很多内幕秘辛大胆抖了出来。这份回忆录后来国共两边将领都挺认可的,不偏不倚。刘伯承元帅看重的,尤其里面那两条杜聿明想出来的、给刘峙参谋长提的“解围之策”。
想回那时候,淮海战役正打得胶着。东线,黄百韬第七兵团在碾庄圩被华野(华东野战军)团团围住,火烧眉毛。西线,黄维第十二兵团在蒙城以西也让中野(刘伯承率领的中原野战军)绊住了脚。两员大将被困,战局危急到极点。杜聿明给刘峙出了两招棋。
第一招,他说这是“互吃大龙”。意思是黄百韬那边先咬牙,在碾庄圩给我撑住十天。徐州这边赶紧把手里的精锐主力攒一块儿,比如邱清泉、孙元良那些部队,赶紧往南下到宿县、蒙城那一片。和黄维兵团会师后,咱们拢一拢,手里就有差不多十个军的硬骨头,去围歼刘伯承手下那六个纵队。先吃掉刘伯承这颗“大龙”,断了解放军西线的咽喉,然后咱们再掉过头,雄赳赳地东进,去把黄百韬这条“东龙”解救出来。
第二招,杜聿明称它是“龙虎对殴”。这招就直接多了,不管西线黄维,集中所有能动的部队,直接向东冲向碾庄,去替黄百韬解围。这路子走起来可能快一点,但得想清楚,华野十二个纵队的主力也都在碾庄到徐州这几十公里范围里猫着呢。咱们硬邦邦撞上去,那简直是两大主力顶牛,谁也说不准会撞出个什么结果,赢面不大,风险太高。杜聿明是力主走第一条路子的,可刘峙那头,想都不想,摇头,坚决不干。
说刘峙嘛,坊间传闻总有点贬低,说他仗打得不行,人也有点钝。可他不是完全不明白这里的厉害关系。杜聿明这第一招,确实毒辣得很,它看准了中野的软肋,想玩个“批亢捣虚”。中野经过大别山那一下,还没完全缓过来,兵员不够足,像样的大炮也缺。总的来说,那时候中野的硬实力,顶多也就跟黄维一个兵团打个平手,甚至还吃力点。要真让徐州的主力大兵团哗啦啦南下一围,兵力上以十对六,纸面上看,把刘伯承那摊子给兜住,可能性还真不小。况且,刘峙想当年,内战刚打响的时候,他就是集中国民党军中原主力,把李先念那帮部队逼得突围跑了。这回情景有点像,这不是个复制“辉煌”的好机会吗?
可为什么他就是不敢用呢?说到底,就一个字——“怕”。他怕啥?首先,他怕黄百韬撑不到十天。杜聿明你琢磨着去西边吃刘伯承这条“西龙”,那东边粟裕会不会趁这个工夫,先一口把黄百韬这条“东龙”给吞了?蒋介石最受不了的,就是那种眼睁睁看着友军被干掉还不去救的事。黄百韬那十多万人,不少都是蒋介石自己的嫡系部队,真要折进去了,谁担得起那个责任?这个罪名,刘峙可背不动。
再一个怕,他怕徐州大本营没了。粟裕打仗,路数变幻莫测,谁知道他下一步要干啥?虽然华野的主力都围着黄百韬转,可他们没停着,老派出点小部队,时不时在徐州城外面晃悠一下,佯攻两下。城里头听到炮声,老百姓慌,守城部队也人心惶惶的。蒋介石之前可是下了死命令,必须以徐州为中心,牢牢守住淮北这块地盘。要是杜聿明把主力都带到南边去了,徐州城空了,万一让粟裕给抄了后路,那又该是谁来掉脑袋?
杜聿明磨破了嘴皮子,跟刘峙分析,从军事常理讲,粟裕围着黄百韬打,得使出吃奶的力气,顾得上这边西线,还能腾出手来攻打徐州这么大的城市?道理是这个道理。刘峙听着好像是有点动摇,但那股子恐惧劲儿没过去,他还是认准了救援黄百韬是头等大事,说什么擅自把主力调去南边,南京那边不会批准,这个责任,他刘峙是无论如何都担不起来的。一来二去争论不下,电报打到南京国防部去了。蒋介石的回复果然不出所料——不同意,明确指示必须先往东走,去解黄百韬的围。他还空头鼓励徐州方面,说国防部正使劲儿催黄维兵团往北冲,尽快跟徐州会师。可他没想想,宿县早让中野给拿下了,蒙城也卡在中野手里,黄维往北的路早让解放军切断了,还谈什么会师?杜聿明想想这,不禁叹口气,觉得上面这个总指挥,真是鞭长莫及,指挥不动啊。
有人总说蒋介石是个“微操大师”,连部队一个连队怎么打、甚至机枪阵地挪几米都要管。这固然是有点夸张的段子,反映他喜欢越级瞎指挥的毛病,但也不是全面的画像。具体到淮海战役这个大棋局,蒋介石这个总指挥,反而有点“缺位”得厉害,这体现在好几个地方。
第一,战略方针跟抽风似的,忽左忽右。一开始他们想打什么徐蚌会战,想干脆放弃淮北,部队收一收,退到淮河边上死守。这个念头杜聿明是同意的,这倒还有点集中兵力、凭着河流地形防守的意思。结果呢,没过几天,蒋介石又舍不得徐州这个点,主意一下变了,要主力部队沿着陇海线(东西)、津浦线(南北),摆个大大的“十字架”阵型。这个布置,前线的杜聿明他们一眼就看出来是个臭棋,把兵力散得不成样子,可谁敢说啥?说了也没用。连白崇禧后来不肯把华中、徐州两大“剿总”放在一块儿指挥,大概也跟这个鬼才的兵力布置脱不开干系。总的战略定不下来,蒋介石人又不到前线去,跟刘峙、杜聿明这些具体带兵的人也没有好好商量沟通。他的作战会议,多半是坐在后面,对着地图空谈什么“戡乱”的宏大理想,具体仗怎么打,反而甩手给了下面的将领。
第二,他对前线真实的战况,基本上是活在自己世界里,或者说,故意不听。蒋介石虽然挺倚重杜聿明这个能打仗的“救火队长”(杜以前在东北就帮他收拾过烂摊子),可真到关键时刻,杜聿明给他提的建议,他一句都听不进去。他指挥,多半是脑子里突然蹦个念头,让作战厅赶紧拟个电报,隔着千里地儿遥控指挥。比如,邱清泉、李弥那俩兵团去东边援救黄百韬,被解放军死死缠住了。蒋介石竟然拍电报骂娘:“你们俩十几个军,怎么连共军两个纵队都打不过?”——殊不知,围着黄百韬和在路上拦着他们的华野,足足有五个多纵队!他还问空军支援了半天,为什么共军不怕轰炸——实际上国民党军的空地配合烂得一塌糊涂,空军炸完,陆军根本跟不上,回头蒋介石反而指责邱清泉部队不努力,冲不上去。邱清泉也冤啊,反过来怪空军不给力,或者干脆是故意畏战,搞得后面空军都不愿意出动了。蒋介石对这些前线的鸡毛蒜皮、真实困难,一点儿都不了解,光知道催着杜聿明强攻硬打,因为他更相信国防部送来的那些加工过的情报,不相信前线将领的解释,总觉得手下人要蒙骗他。再看看解放军那边,最高统帅给粟裕发个电报:“一切以前线为主,遇事力求临机决断,不要请示,不要请示,不要请示!”——高下立判啊,这种指挥哪能不败?
第三,蒋介石完全搞不定手底下这帮将领。在徐州这个火炉里,他对前线这些部队的控制力,稀薄得很。他维持平衡的手段,基本就是纵容派系矛盾,默许大家贪点腐,鼓励部下之间互相打小报告、揭老底。结果就是,刘峙跟杜聿明俩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小九九,邱清泉、李弥、黄维这些兵团司令,更是对杜聿明明面上听话,背地里阳奉阴违,你说个啥,他可能根本不执行或者慢慢蹭。这样一锅粥的情况下,你想让蒋介石真正理解杜聿明这个战略妙招,更别说让他动用最高权威,把这些互相拆台的将领给拧成一股绳,听杜聿明的话,那真是痴人说梦,想得太美了。所以,杜聿明那个把主力调去南边围歼刘伯承的计划,到最后也只能是个泡影。
那退一步讲,抛开国民党内部那些理不清剪不断的破事儿,杜聿明这套围歼刘伯承中野的设想,在纯军事推演的沙盘上,它真能成功吗?
咱们不妨大胆想一下。首先一个巨大的变数,就是国民党军的行动能力。杜聿明计划调动邱清泉那四个军、孙元良那两个军,加一块儿六个军,再配上黄维本来的四个军,十个军集中起来去蒙城。他们里头虽然有些机械化部队,但队伍分散各处,临时把这么大一坨部队集结起来,做好长途行军的准备,在国民党军平时那号令不怎么灵的德性下,能不能按时按点到位,真是个大大的问号。更要命的是,邱清泉带的部队(骨干是第五军),孙元良带的部队(西北军底子),还有黄维带的部队(陈诚土木系主力,尤其精锐的是第十八军),他们这些派系之间,平日里就尿不到一个壶里,互相谁也瞧不上谁,更别说听谁的。杜聿明当然知道这个毛病,可他手里能用的兵就这么些,他自己的威望又不足以让这三伙人都服服帖帖。再加上蒋介石完全没有心思去整合这些派系,任由他们各自为政,所以即便这个大军真往南开动,恐怕也得拖拖拉拉,迁延时日。
好了,再退一步,咱就假定国民党军主力像开了挂一样,克服了所有困难,按时到了蒙城,跟黄维会师了。那刘伯承带着他的中野又会怎么应对?中野当时大概是五个纵队(另外还有一个华野的纵队配合他们),真要跟国民党军十个军摆开阵势硬碰硬,那跟鸡蛋碰石头没啥两样。中野的后方,河南中部是一大片解放区根据地,他们要撤退,空间大得很,跑不是难事。可这肯定不是上策,因为一旦中野往后撤,杜聿明那帮人就能轻松地调头去解黄百韬的围了,到时候国民党军六十多万主力全拢在徐州那片,粟裕那边应付起来也得费大劲。所以刘伯承很可能选择的是机动游击。他之前就来过一手漂亮的飞兵拿下宿县,把黄维死死钉住。在蒙城、亳州、宿县这片三角地带,中野进可北面威胁徐州,让杜聿明不敢撒开手脚,退可往西从容撤退,南面也可以给蚌埠制造压力。解放军最擅长的就是运动战,部队数量相对少,反而更灵活,更能跑更能藏,而国民党军恰恰在追击这方面是个老弱项。只要中野在这片区域跟敌人周旋个十天半月,给东线粟裕那边争取到足够的时间把黄百韬干掉,到时候即便中野付出比较大的伤亡,但在整个淮海战役的大棋局上,解放军仍然是最终的胜利者。邓小平同志那时候就说过,为了淮海战役的全局胜利,就是中野全部打光,也豁出去了——可见那时候解放军高层有这个思想准备。
最后,也是最最关键的一个变数,粟裕会眼睁睁看着杜聿明去西边欺负刘伯承吗?不可能。如果杜聿明真的脑袋一热,把徐州城防和黄百韬的死活全扔到一边,孤注一掷地带着主力跑到蒙城那边跟刘伯承决战,粟裕那边必然会有大动作。华野当时手里可有十二个纵队(加上一个特种兵纵队),对付黄百韬区区四个军,兵力绰绰有余。华野之所以兵力比中野多那么多,正是因为他们要同时应付邱清泉、李弥、孙元良、黄百韬这四个兵团!一旦杜聿明带着六个军跑去南边了,徐州附近一下子就空了,华野完全可以从围攻黄百韬和在徐州东边阻击的部队里,至少抽调出三到四个纵队,尾随国民党军南下,从背后咬住他们,配合中野夹击作战。这种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,实战中早就有先例,比如中野在围攻黄维兵团的时候,一开始吃力,华野的陈士榘带着部队就及时南下去助战了。靠着解放军最高统帅部的超强全局把控能力,和中野、华野之间亲密无间的协同配合,就算杜聿明带着十个军扑过来,解放军也有办法顶住他十天半月甚至更长时间,或者干脆像后来在陈官庄那样,提前来个反包围,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。
所以,总而言之,杜聿明当年想出来的那套策略,就算真能按他的意思去执行,或许可以拖住刘伯承,或者局部困住中野一部分部队,但要说彻底消灭中野,那恐怕真是比登天还难。刘伯承元帅当年看了,之所以会发出那样的赞叹,与其说他觉得这个计划真能成功,不如说是作为一个纯粹的军事家,他对这种大胆、有深度、抛开政治束缚的战略构想,抱有欣赏的态度,同时也为国民党军中,竟然还有这样具备战略头脑的人,最终却因为各种扯不清的内部原因而功败垂成,感到一丝惋惜。那些在沙盘上推演出的“完美风暴”,终究还是敌不过真实战场上那些千丝万缕的复杂状况,更敌不过人心和指挥体系的涣散啊。